最新消息
消息 ▎農業移工開放!乳牛飼育三計畫七月上路
轉錄自:上下游新聞市集
農業缺工問題已久,除了整合國內勞動力,是否開放引進外籍移工,是各界關注焦點,
2019三月底勞動部通過農業開放外籍移工相關草案,農委會輔導處農業人力辦公室執行秘書蔡佩君表示,
將執行「臺印尼青農實習計畫」、「農業外勞外展」、「乳牛飼育業開放外籍移工」三項計畫,
正式開放外籍人力補強台灣農業勞動力。
蔡珮君表示,目前三項計畫已通過草案,預計四月底完成細節修正,五月初開始受理申請。
若運行順利,三項國外人力計畫,再加上五項國內勞力調節計畫,可望紓緩國內農業七到八成的缺工情形。
臺印尼青農實習計畫,一年上限450人,每月600美元生活津貼
在即將開放的國外人力部分,蔡佩君說明,目前確定會先執行的是「臺印尼青農實習計畫」,
目前與印尼方面,協商的內容已大致擬定,預計在四月底、五月初正式執行。
她進一步說明,將開放農、林、漁、牧四大類別農場讓印尼青農來台實習,
截至三月底已經有118家農場提出申請,需求人數約220人,
大部分為農產業較多,小部分則是畜牧業,漁業和林業較少。
蔡表示,目前依據農場提出的實習計畫書以及住宿環境進行初步篩選,青農會居住在農場內,
停留時間則是依照實習計畫而有所不同。篩選出來的農場,其對於人力需求的條件再送往印尼方面,
之後將印尼青農與臺灣農場進行媒合。
她說明,此計畫會分為三個梯次來台,第一梯次將有75人於四月底來台實習,
接下來則依照農場需求與印尼青農人力,互相調配、逐次來台,而一年內來台人數上限為450人。
她進一步補充,實習生計畫主要是來台學習「技術訓練」,依據農場排定的實習計畫也會進行技能檢定,
而每個月農場將給予實習生每個月六百美元的生活津貼。
農業外勞外展,由農業組織申請,聘僱外籍移工
另外,關於「農業外勞外展」的部分,蔡說明,主要是由農會、漁會、合作社
或農業相關非政府組織(NGO)提出申請,再將外籍移工引介到需要的農場。
國內目前開放外籍移工的農業僅「屠宰業」和「漁業」兩項,現將擴大至其他農產業,必定需要更縝密的規範。
對此, 農委會輔導處副處長蘇夢蘭表示,此計畫詳細實施要點仍在研擬當中,
預計四月底完成修正案後公告,招募各縣市有意願擔任中介調度方的農會、漁會、合作社或NGO,
再透過這些中介調度方去地方農場(包含農糧作物、蔬果、畜牧、漁業)瞭解實際需求人數以及產業重點需求,
再逐一制訂出明確的條件與規範。
透過「農業外勞外展」來台的移工屬於聘用勞工,適用勞基法的保險以及必須領有最低薪資,
根據農委會輔導處統計,平均下來,業者必須給付外籍人力每天約新台幣一千四到一千五百元的薪資。
而來台移工則是依據未來招募到的農場與中介單位(農會、漁會、合作社、農業相關NGO)的配合來決定,
農場若有良好的住宿環境則可直接入住,若無,則由中介單位另安排住宿。
乳牛飼育:聘僱每四名本國籍移工可聘一名外籍移工,每農場限聘一名
而乳牛飼育業則是農業缺工情況更明顯的產業,輪班制、環境較髒亂、高度勞力密集的產業特性,
「留不住國內人力」一直是業內的問題。「乳牛飼育業開放外籍移工」的部分,
畜牧處此計畫主要負責人岳技正表示,目前研擬來台移工主要會負責酪農場裡面和「勞力相關」的工作,
包含了,餵養牛隻、協助乳牛繁殖、擠乳、乳牛場環境整理、酪農場相關廢污處理等,
而每個酪農場的需求不同,並非每一項酪農場的這些工作都會全由外籍移工負責。
而農場在申請方面也有規定,農場必須要飼養80頭以上牛隻,
並且持有合法畜牧場或畜禽飼養登記者,才能夠申請。
另外,對於外籍移工的數量也有細部規範,酪農場每僱用4名本國籍移工,方可申請1名外籍移工,
且一個農場以一個外籍移工為限。透過此計畫來台的移工,住宿落腳於酪農場裡,
屬於聘用勞工,一樣適用勞基法的保險以及必須領有最低薪資。
中華民國酪農協會秘書長吳進隆則表示,「這個(乳牛飼育業開放外籍移工)一直是我們在推的東西」,
他表示,因為業內工作環境的特殊性,國內人力較不願意投入,因此酪農業普遍對此草案的通過樂見其成,
期望短期內能夠紓緩酪農業缺工情況。他說明,目前尚未接獲細則的公告,正式開放之後依照將細則,
酪農場會再與勞工配合、互相適應。但他也強調,
長期來說還是需要更多本國籍勞工的投入,才能真正解決酪農缺工問題。
三項農業外籍移工,預計7月份正式來台工作
蔡佩君補充,這三項農業外籍移工計畫的期程,預計四月底完成修正,五月開始受理申請,
兩個月的辦理時間,七月就能正式來台工作。被問到業者最擔心的語言文化溝通該如何解決?
她表示,一切皆比照目前其他產業移工來台的程序辦法,移工來台前對語言應該具有一定熟悉度,
而移工在台期間,則參照勞動部外籍移工相關辦法進行管理,目前細節正在研擬中。
國內五項農業人力團服務,將持續進行
蘇夢蘭強調,外國人力應屬補充性質,國內人力並不會因此而停止輔導和招募。
目前政府透過農業人力團,以國內勞力調節農業缺工問題。
目前有「農業技術團」、「農業更新團」、「產業專業團」、「農機代耕團」、「人力活化團」
這五個服務,總共人力數約兩千人。
「農業技術團」是具專業技術的人力,服務對象多為三到六個月季節性的產業,目前有13團425個人;
「農業更新團」是支援一般性、不需特別技術門檻的農務,目前有17團450個人;
「產業專業團」則是針對特定需要全年性聘用人力的產業,例如茶園,目前有7團249個人;
「農機代耕團」是排除稻作雜糧這類「本身機械化程度就已相對高」的作物,
為其他作物提供農機服務,目前有2團55個人;而「人力活化團」則是利用、活化農村既有的人力
(例如村裡的阿姨、伯伯等),目前有48團,參與人數為816人。
例如「有限責任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是國內第一間農機互助合作社,
以農機代耕團的模式運作,先盤點北部最缺工的農作項目,召募對農務工作有興趣的民眾,
將其派遣至合作農場支援人力需求,農工薪水主要由農場支付、部分再由政府補助,
目前已和北部七個農場簽訂合作契約。
引進外籍移工僅是補充,產業需升級輔導之處仍須進行
農委會輔導處表示,兩年前在規劃農業人力服務時,外籍人力就已排進計劃之內,
為解決缺工問題最後一步才會提出的方案,在未嘗試過所有選項之前亦不敢貿然引進。
而在嘗試了兩年之後,國內勞力仍量能不足,才會在於今年提出開放外籍多元人力此選項,
提供農民紓緩人力更多的選擇。
農委會輔導處副處長蘇夢蘭表示,長期來說,當然希望輔導更多國人投入農業,但短期內的勞工缺口,
仍然得靠外籍移工協助填補。目前國內的農業人力團,只能紓緩到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的勞動力,
她表示,若是加入外籍移工的助力,再加上原有的國內人力團,盼人力缺口的補充能提升至七到八成。
農委會輔導會表示,根據調查瞭解,農業缺工問題有許多可能原因需要被驗證。
若是因為就業環境艱苦而招募不到人力,盼外籍人力能暫時紓解此情況;
若是產業普遍習慣使用較便宜的人力,只是填補人力空缺並非治本之道,
需要透過整個產業進行升級與輔導,才是真正解方。而透過這些不同功能的人力資源,
政府也能交叉比對,找出國內農業缺工的真正主因。